张家界慈利县国太桥的幸福之路
发布: 2012-11-08 18:30 | 编辑: 张家界 | 来源: 旅游门户 | 查看: 2252次
“以前交通不便,我们难得外出。现在住上了楼房,还买了小汽车,搞起运输,不管是买东西还是看病,都很方便,而且每月还有养老保险,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。” 10月25日,慈利县国太桥乡双鹤村村民吴扬锋自豪地说。
近年来,国太桥乡通过实施强农惠农项目,以项目建设为抓手,着力推动国太桥乡的统筹发展、跨越发展、和谐发展,带着百姓走出了一条幸福之路。
生活提质
国太居委会卓腊珍告诉笔者,现在村民看戏、就医不用出村。每到农闲时候,村里的人就聚在文化室和村里的广场上打球、跳舞、聊天。
据了解,自2007年以来,国太桥乡通过实施各类强农惠农项目,累计建设资金达3000多万元,彻底解决了群众生产生活难题。争取农田水利建设资金500多万元完成了陈家湾水库除险加固工程,整修骨干塘5口、山塘11口、拦河坝10座、水渠3500米;争取投资70万2个村实施了小农水工程;新建和硬化通村、通组公路14条共26公里,全乡所有村组都实现了通公路;完成了11个村的农电网改造;实施了投资近370万元集镇供水一、二期工程。兴建了集镇农贸市集,修建、改造了政府部门办公场所;投资1000万元实施了乡九年制学校改扩建工程。实施农村合作医疗,参保率达90%,实行养老保险,全乡60周岁以上享受养老金1116人。
通过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,实现了“农家书屋”全覆盖,各村均实现了通电话、广播、电视和宽带网,充分利用文化共享工程设备,积极组织开展了群众健身舞蹈培训活动,组建了全乡首支秧歌队。居民业余文化生活变得丰富多彩,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。
产业结构优化
“种水稻一亩补助97元,养一头母猪一年补助20元,母猪受灾每头补800元,耕牛受灾每头补800元……”农科站站长张国钊介绍说,现在我们实行订单农业,以茅台高粱红为例,今年新增1500亩,按每亩1100斤算,市场价1.5元/斤,每亩就有2000多元。
近年来,国太桥通过加强技术服务、实施提质增效等关键措施,有效地推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。其中仅组织协调信用社发放惠农贷款就达3713万元,惠及1076户农户,使一个个创业农户走出困境、走向发展、走向致富。
截至目前拥有各类工业企业12家,全乡年工业总产值近3000万元。农业方面,立足于“一村一品”, 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农业,发展优质油茶2500余亩,发展杉树、毛竹等经济林6500余亩,桂花、樟树等观赏苗木花卉2200余亩,发展茶叶600亩。坚持推广科技种田技术,推广超级稻、双低油茶、高产玉米、高粱等百亩示范片30个。林果业方面,通过实施退耕还林项目2331亩、生态公益林项目39447亩,荒山造林1500亩,全乡林果规模持续增长,经济效益日趋渐显。畜牧养殖业方面,以科学繁养技术为重点的科技知识得到全面推广应用,牲畜品种不断优化。全乡新培养发展各类养殖示范大户46户。通过大户示范带动,促进全乡养殖产业不断发展状大。
在劳务输出方面,“我们国太桥的房屋拆迁在全省都是响当当的劳务品牌”,乡党委书记任红兵自豪地说。劳务输出每年在1000人次以上,年均创收1300万元。
环境持续改善
近年来,该乡把“生态靓乡”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环节来抓,通过实施退耕还林、生态公益林等项目,森林覆盖率达到71%。同时,积极推广沼气池、节能灶等生态节能技术,修建沼气池800余口;大力实施乡、村、户“碧水蓝天工程”,实施了投资130万元5个村的农村水源点保护及农村垃圾治理工程;正在实施投资达350万元实施新民、邻矿两村砷污染区水污染治理工程,平溪河流域治理已纳入“十二五”规划。
此外该乡还认真开展“城乡同治”活动,实施了净化、绿化、美化、亮化、居民行为规范“五大工程”,全面推进乡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。2个村实施了“生态家园”项目,5个村实施了农村环境综合治理,改厕500余个,新建垃圾池、垃圾桶200多个。筹资10多元在双合村建设了乡垃圾集中处理填埋场;筹资25万元,启动了亮化工程。彻底改变了以往农村脏、乱、差的生活环境。
一项项惠民工程暖了民心,扮靓了人们的新生活,引领着全乡8000名群众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道路上阔步前进。 (唐汇季)